1月5日,学校召开学期第二次院长工作例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研讨学校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杨丹校长主持会议。
会上,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刘国祥汇报了学院国际化建设与中外合作办学有关情况,并对新时期学院推进国际化工作提出建议。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马磊围绕构建学校国际化工作新格局、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做专题分享。马磊提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升、推动学科发展升位的重要途径。当前,学校国际化工作在留学生培养比例、国际期刊论文质量、国际合作论文比例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下一步,要加强校院协同联动,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对表,以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国际竞争力、学生全球胜任力为抓手,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规模质量,提升学校学术声誉,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教务处处长崔凯介绍了学校卓越工程师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历程,培养现状及问题,并结合国内外高校相关典型案例,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考与对策。崔凯表示,长期以来,学校在卓越工程师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先行先试,特色突出,但仍存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水平不高,国际化培养实施路径亟需拓展等问题。下一步,要进一步明确卓越工程师拔尖人才培养原则,构建具有交大特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拔尖培养计划标准”,并形成制度设计。各学院可在制度框架下探索符合自身情况的创新培养路径,形成卓越工程师拔尖人才培养路径“百花齐放”的局面。
姚发明副校长、何川副校长、沈火明副校长、康国政副校长,围绕国际化工作对学科发展的引领提升作用,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学校师资队伍国际竞争力、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卓越工程师拔尖人才培养思路等方面提出工作建议和部署要求。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钱林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辉、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院长何正友、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院长刘晓波、外国语学院院长俞森林等,分别围绕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拓展路径、卓越工程师拔尖人才培养重难点问题、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研讨交流。
杨丹校长做总结发言指出,当前,学校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成效突出。下一阶段,全校一是要以新学期筹备召开的本科教育大会为契机,在人才培养工作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优化等方面形成系统性思考和举措,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迭代性提升。二是将卓越工程师拔尖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本科生培养最主要工作之一,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持续保持工程教育全国领先优势,为践行“四个服务”使命要求贡献力量。
杨丹校长强调,全校上下要将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质量推进。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科学指引,精准把握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的要求部署,将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紧密结合。二是要真正“走出去”,加大与国外顶尖大学开展科研合作的力度,推动学校学科结构更多覆盖国际学科前沿领域,开辟学校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办学声誉。三是要高水平“引进来”,通过一系列引才举措的有效落地,延揽更多高水平人才,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国际竞争力。四是要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学院打造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升学院办学活力,丰富办学资源。
会议还通报了新一轮学科评估有关情况并做相应工作部署。